5月,對京津冀來說又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時間坐標。“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
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通盤謀劃、精準破題、科學發力,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落實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任務,以強化理論學習指導發展實踐,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匯聚磅礴力量。
開展理論學習,強化認識擔當
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標座談會上的要求,探討京津冀如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這成為天津市生態環境局主題教育最有特點、最為重要、最符合實際的學習內容。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符合高質量發展需要,持續推動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持續強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和有效途徑。”
“天津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關鍵時期,更需要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趨勢,把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作為重點任務,在策源和轉化、成鏈和配套上下功夫,著力推動重大國家戰略向縱深拓展。”
“要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根本目的,緊密結合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以環保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全力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主題教育研討會上,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的領導干部們結合分管具體工作,圍繞京津冀協同戰略進行熱烈討論。
早在4月17日,天津市生態環境局主題教育讀書班正式開班。87名局、處級領導干部被分為5組,靜心學原著、讀原文、悟原理。
共計7天的學習時間里,既有自主學習,也有警示教育錄像觀看,還有交流研討。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發展……一系列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指示精神,被天津市生態環境局領導干部們反復學習、討論。
“學習班要求干部們坐得住、靜得下、讀得進,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找方向、找思路、找辦法。”天津市生態環境局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張劍鋒告訴記者。
通過理論學習,領導干部對于黨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更加增進,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的先行地位更加明確,對于天津主動爭先的擔當更加凸顯。
深化調查研究,摸清協同瓶頸
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中,生態環境領域的相關堵點到底在哪里,生態環境部門又應當如何發力?為解答這一系列疑惑,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將目光瞄準基層。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生態修復工程進展怎么樣?濕地采用了哪些工藝?項目建設中還有什么困難?大伙兒都可以說說。”6月6日,在天津市西青區西西海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現場,天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張弢實地了解工程進展。
同在6月,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史津赴寧河區未來科技城科德汽車零部件(天津)有限公司、英利能源發展(天津)有限公司現場調研,聽取企業遇到的困難問題和訴求建議,解答重污染天氣績效評級、異味治理等方面的問題,對于在政策支持、工程推動等方面的問題,以問題清單形式積極協調相關市級部門推進解決。
自5月開始,生態環境“大調研、大走訪、大幫扶”活動在天津開展。天津市生態環境局聚焦加快建設美麗天津、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方面,精準設定33個課題,局處兩級領導干部率隊深入基層調研。
“調研目的,既是問需于民,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也是問計于民,深入基層找方子、找辦法。”張劍鋒說。
兩個月時間,實地走訪70家企業,現場指導企業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幫助企業研究綠色轉型的方向,這場“大調研、大走訪、大幫扶”活動成績頗豐。而更為關鍵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中生態環境的瓶頸也逐漸摸清。
“以前只要確保廢氣、廢水等穩定達標排放即可,但現在我們需要改變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的化學合成及結晶等傳統生產工序,需要從源頭降低能耗、減少排放,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實現綠色生產。”在天津瑞普生物集團現場召開的座談會上,集團副總裁付旭彬面對調研組袒露了心聲。
“這就需要針對傳統生產工藝特點和要求,系統研發生物催化、酶工程、工程菌大規模發酵及連續流細胞培養技術等替代技術,同時為實現生產過程資源循環利用,還要打造‘無廢工廠’,擺在面前的這些跨行業跨領域的技術難題對我們企業來說都是‘攔路虎’。”付旭彬說。
在大走訪大調研中,像天津瑞普生物集團這樣急需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生產工序技術的企業并不是個例。“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末端治理向全要素全鏈條治理轉變,不少企業面臨綠色低碳生產轉型技術瓶頸,而這直接影響到了相關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這成了大家的共識。”史津對記者說。
向科技要質量,向科技要效率,科技已然成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有效法寶。“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這一技術瓶頸的解決,需要企業的內生動力推動,需要科研單位提供‘量體裁衣’式的技術創新,也需要金融力量的有力支持。”張弢這樣表示。
打通發展堵點,助推環保產業成長
“希望通過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成立的‘微風起’,帶動京津冀區域的生態環保產業的茁壯成長,助力實現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院香’。”
6月21日,在天津濱海新區召開的首屆京津冀生態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全國首個“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正式成立,張弢在主持環節代表天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表達了對這一新生事物的期望。
事實上,從學習到調研,從發現問題到推動問題解決,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正是按方抓藥、對癥施治,緊扣調研中發現的技術瓶頸,回應實際需求,從根上幫助京津冀地區企業走出綠色轉型發展困境的創新舉措。
據了解,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由150余家成員單位共同發起,聚集“政產學研金服用”各要素,重點解決制約區域企業綠色轉型的技術、資金、人才等瓶頸問題。
其中,20個以企業為中心的協同創新中心,是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的核心單元。而圍繞協同創新中心,天津市生態環境局事實上已經用力頗多:
為促進協同創新中心可持續發展,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組織首屆京津冀大學生綠創大賽,共有38所高校、431支隊伍參賽,其中有26支實踐創業團隊與對接企業形成初步合作意向;
為支持協同創新中心成果轉化,在國家開發銀行支持下,共有5家商業銀行為綠色項目提供金融支持,授信總額度達95.5億元……
在全面的保障下,協同創新中心也正“開花結果”。京津冀生態產業創新發展大會的低碳環保技術展上,新污染物監測高端裝備與技術體系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天津國科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天津國科)一款即將完成的高端質譜儀產品獲得不少企業的關注。
作為一家依托中國科學院技術在天津開展研發轉化的企業,天津國科本是圍繞醫療器械研發及產業化開展工作,為何會突然進入新污染物監測領域?
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鄧小文告訴記者,在調研中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發現天津國科具備質譜儀的全鏈條研發及生產實力,且企業亟須深化制造技術,拓寬市場應用。而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具有較強的科研轉化能力,能夠很好地支撐創新工作。“我們就聯合天津大學精儀學院的專家團隊深入企業,整合各家優勢力量開展合作攻關,開啟了這款針對新污染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的研發,目前已有河北等地對這款產品表達了興趣。”鄧小文說。
北京原始創新、天津研發轉化、京津冀推廣應用、向全國輻射帶動,越來越多的京津冀實踐證明著“政產學研金服用”高效協同深度融合,三地科技、人才、產業優勢正充分發揮。
作為“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成員單位,天津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深度參與了天津港綠色港口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等10個創新中心創建。對于下一步,院長趙文喜表示,將會聚焦企業生態環境關鍵技術需求,有效整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加快技術研發、轉移、轉化、應用,為京津冀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貢獻力量。
放眼未來,張弢說,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將持續把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落實主題教育的重要任務,主動置身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強化科技賦能綠色轉型,持續擦亮京津冀生態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品牌,充分發揮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的平臺作用,打造綠色環保產業增長強勁引擎,為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貢獻天津力量。
文章轉載自中國環境報,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
原標題為:
在主題教育中強化責任擔當,摸清協同瓶頸,打通發展堵點
天津努力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