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已正式發布,《規劃》總結了鹽城市“十二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研判“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緊緊圍繞“改善環境質量”的總體要求,提出鹽城市“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目標指標、主要任務及重點工程,修改完善后可作為鹽城市“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具體詳情如下:
鹽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
前言
“十三五” 時期,是我市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推動“建設新鹽城、發展上臺階”取得重大進展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加快鹽城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綠色鹽城靚麗品牌,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及《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改革方案》《江蘇省“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鹽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鹽城市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編制《鹽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主要闡明“十三五” 時期鹽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是政府履行環境保護職責的重要依據,是今后五年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綱領。
規劃范圍為鹽城市全部行政區域,規劃期限為2016年—2020年,規劃基準年為2015年。
第一章形勢分析
第一節“十二五”環境保護工作回顧
“十二五”期間,全市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生態立市,堅定綠色發展,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全力推進清新空氣、清澈河道、清潔村莊、清爽城市“四清”工程。在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全市環境質量總體穩中趨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一、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2015年,鹽城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24,在設區市中全省最好;PM25平均濃度為49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較2013年同期下降246%;優良天數比例為721%,全省最高。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以62個河流市控以上斷面評價,好于Ⅲ類水質斷面達標比例基本保持不變,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較2010年下降明顯,降幅為16個百分點。聲環境質量總體處于較好水平,建成區聲環境質量總體達到國家標準。電磁輻射環境質量均低于《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1988)中公眾成員導出限值,全市環境輻射瞬時空氣吸收劑量率在天然本底水平漲落范圍內。生態環境總體安全,未發生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
二、綠色發展取得突破
三、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把嚴格環境準入、淘汰落后產能、清潔生產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出臺《鹽城市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5年本)》等系列政策文件,強化對新改擴建項目的環評審查,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污染重的企業,堅決不予審批。大力實施節能減排, “十二五” 期間,全市組織實施各類工業節能項目300項,其中市級以上節能項目200項,累計節能近90萬噸標煤,全面完成落后淘汰任務,共有374個減排項目被環保部核查認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2%,全省領先。持續優化產業結構, “十二五”時期,全市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中比重由2010年16∶484∶356調整為2015年123∶457∶42,新能源及其裝備、大數據、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達30%以上。建成大數據產業園、金融城、中汽中心鹽城汽車試驗場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綠色發展水平蘇北領先,2014年鹽城市綠色發展綜合指數為718,排名蘇北第一,生態效益指數排名全省第一,得分841;2015年榮獲“全國首批綠色發展優秀市”和“全國綠色化示范城市”稱號。
三、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全市列入“十二五” 省長減排目標責任書的40個重點項目全面完成,其中,18個污水處理廠項目全部建成,14個煤電企業全部配備脫硫脫硝設施,8個農業減排項目全部到位。2015年,全市360個污染物重點減排項目全部完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487萬噸,比2014年下降338%,比2010年下降126%;氨氮排放量184萬噸,比2014年下降308%,比2010年下降108%;二氧化硫排放量399萬噸,比2014年下降1652%,比2010年下降661%;氮氧化物排放量411萬噸,比2014年下降2156%,比2010年下降1181%。4項主要污染物均完成2015年度和“十二五”總削減任務。
四、污染防治深入推進
推進大氣環境污染治理,編制實施《鹽城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完成510臺燃煤鍋爐、14家火電、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冶煉、平板玻璃等國控、省控重點工業企業提標改造,完成56臺20蒸噸及以上高污染燃煤鍋爐的整治;開展重點企業VOCs治理,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企業48家,完成油氣改造回收企業435家;開展揚塵集中整治“雙百日” 活動,揚塵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降塵量明顯下降;機動車污染治理提速,淘汰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58455輛,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率達9802%;強化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禁拋,2014、2015年連續實現秸稈焚燒“零火點”,秸稈禁燒工作考核全省第一。加大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開展“清水走廊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開展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全市列入國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24個工程項目完成21個,項目完成率達到875%;2013年以來,全市共有41條城市河道環境綜合整治通過省級驗收,完成投資1151億元。提升環境風險防控水平,建成危廢填埋場2個,處置庫容達88萬立方米,全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達到741萬噸/年。土壤污染治理取得積極進展,實施輝煌鎢鉬制品有限公司重金屬監測和修復工程。
五、生態建設成績顯著
優化調整生態紅線區域,將生態紅線區域從省級七大類擴展到九大類,生態紅線區域保護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為235%,陸域保護面積在全省最大,出臺生態紅線區域監督管理考核辦法,加強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加快推進濕地修復工程,恢復濕地面積5000畝,自然濕地保護率達415%,居全省首位。大力實施綠色鹽城建設,全市森林覆蓋面積達496萬畝,造林總量全省第一;森林覆蓋率增長到22%,提前實現小康指標;林木覆蓋率達2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我市2015年頒布首部地方立法《鹽城市綠化條例》,榮獲“2015年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稱號。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深入推進生態創建,鹽城市成功創建成為省級生態市,東臺、大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通過國家考核驗收,鹽都區、大豐區、東臺市、建湖縣通過國家生態縣(市、區)考核驗收,市開發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工業園區,30個鎮獲得國家級生態鎮命名,64個鎮通過國家考核驗收,東臺市被評為全國“2015創建生態文明標桿市”。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成“三星級康居鄉村”50個、“二星級康居鄉村”186個、“一星級康居鄉村”1593個、“環境整潔村”12655個。
六、執法力度持續加大
從嚴把好環境準入關口,強化項目先進性評估,累計勸退、否決各類污染項目47個。嚴管重罰違法行為,僅2015年,全市共出動51000多人次,檢查企業10042家(次),責令停止建設70家,責令停產185家,責令限期整改699家,關停173家,對487家企業立案查處,處罰金額2148萬元,有力打擊了各類環境違法行為。持續開展信訪維穩專項整治行動和環保局長大接訪、領導包案、帶案下訪等活動,累計受理、處理環境投訴來信來訪7747件次,有力維護了群眾的環境權益。
七、監管水平穩步提升
環境監測網絡體系進一步完善, “十二五” 期間,全市建設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污染源的自動監測系統以及環境信息處理系統,共投資2500多萬元。全市范圍內建設2個監控中心、16個大氣自動監測站、1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累計占全市污染負荷65%以上的水污染源安裝在線監測儀,全部實施聯網監控。城市空氣自動監測和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點建設初具規模,基本形成覆蓋完整、功能齊全的監測網絡。環境應急能力建設穩步提升,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配備便攜式GC-MS,全面覆蓋常規污染項目的應急監測。組織各縣(市)級環境監測站完成所轄區域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風險源調查工作,建成基于GPS、GIS的385家主要工業化學危險品倉儲庫數據庫,完善污染理化特征數據庫,環境和健康危害數據庫,標準監測方法、現場測定方法、處理處置技術等技術方法數據庫。強化市、縣(市)區環保部門和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建設,定期開展應急演練,不斷提升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監測和應急處置能力,有效應對“通榆河飲用水源取水口乙醚污染事件”等環境突發事件。
第二節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二五” 期間,全市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與此同時,鹽城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環境質量現狀與群眾強烈期盼之間的矛盾、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仍較為突出,環境保護還面臨著許多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一、綠色發展理念有待進一步強化
綠色發展理念還沒有牢固確立,全社會環保意識有待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對環保工作的認識有待迅速提高,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快。
二、環境質量尚未實現根本扭轉
“十二五”期間,鹽城市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但Ⅲ類水質斷面僅為565%,可吸入顆粒物和細微顆粒物未能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霧霾天氣偶有發生,城市黑臭水體尚未根治。生態環境質量與群眾期盼仍有較大差距,成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
三、環境風險隱患依然突出
全市現有的4個化工集中園區,約有310家化工生產企業,其中195家屬于易燃易爆化工生產企業,多為中小企業,風險管控水平不高,由安全生產、交通運輸、企業違法排污等引發的環境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受重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影響,全市危險化學品陸運、水運面廣量大,一旦發展泄漏等事故,將對區域環境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同時,由于鹽城地處淮河下游地區,常受上游水質污染影響,保障鹽城市飲用水安全的壓力劇增。
四、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環保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制約污染減排和環境質量提升,加大區域環境風險。截至2015年,全市已有83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正式投運,處理能力達86萬噸/日,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8座,污水處理能力達224萬噸/日。但由于管網建設滯后,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水量遠低于設計處理能力,工業污水處理廠也存在出水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的問題。同時,工業園區內危廢焚燒處理能力不足現象普遍存在,部分危險廢物填埋場未能投入運營,2015年全市危險廢物貯存量達798萬噸,未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置。五、環境監管能力不足環境監管能力與“標準化、信息化、現代化”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環境監測覆蓋面需要進一步拓寬,環境監察網格化建設需要加快推進,環境應急體制與隊伍建設有待增強。環境宣傳手段需要不斷創新,特別是加大新媒體等的應用。環境科研支撐作用需要進一步提升,環境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設還有較大差距。基層環保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基礎差、裝備缺、水平低的現狀尚未得到改善,已無法滿足當前環保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