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5—2020年)調查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調查評估報告》)、《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調查與觀測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技術規范》)、《關于印發〈中國嚴格限制的有毒化學品名錄〉(2023年)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調味品、發酵制品制造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等5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以下簡稱5項標準)。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是對我國生態國情開展的基礎性調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定期開展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的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科學院開展了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形成了《調查評估報告》。《調查評估報告》綜合分析了過去20年來全國生態狀況變化的總體態勢,重點評估2015-2020年全國和重點區域生態狀況變化情況,內容豐富,數據翔實,技術和方法均有創新,為制度化、常態化開展全國和區域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奠定了重要基礎。下一步,要做好《調查評估報告》成果應用工作,支撐國家生態保護重大決策和綜合決策。要不斷完善調查評估的制度體系、方法體系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做深做實定期調查評估工作。
會議強調,對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開展調查與觀測,獲取科學翔實的數據,是開展自然保護地監管的基礎。《技術規范》構建了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調查與觀測的指標體系,規范了技術方法及質量控制要求,將為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狀況監測評估、保護成效評估等工作夯實科學基礎。下一步,要做好《技術規范》宣傳貫徹,加強培訓、指導和幫扶,推動各地常態化規范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調查與觀測工作,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能力。
會議指出,《中國嚴格限制的有毒化學品名錄》(以下簡稱《名錄》)是生態環境部開展有毒化學品進出口環境管理行政審批的主要依據。《公告》落實《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有關要求,與執行《斯德哥爾摩公約》《鹿特丹公約》《水俁公約》關于履行化學品進出口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等規定有機結合,對《名錄》進行修訂更新,工作基礎扎實,內容系統全面,文字精煉簡明,有助于加強化學品管理、防范環境風險,有助于落實相關公約義務、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公告》印發后,要做好政策解讀,及時更新相關政務服務辦事指南,確保《公告》要求落實落地。
會議強調,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是國家環境技術管理體系中的環境技術指導文件,是支撐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的重要技術性標準。5項標準提出了相關行業污染治理的技術方法和管理措施,可以為相關行業風險管控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以及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提供有效支撐。下一步,要持續優化技術標準管理,多渠道、全方位做好技術指導,切實發揮技術標準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的支撐作用。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郭芳,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監察組組長廖西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董保同,核安全總工程師田為勇,總工程師劉炳江出席會議。
駐部紀檢監察組負責同志,機關各部門,應急中心、機關服務中心、信息中心主要負責同志列席會議。
文章轉載自生態環境部,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