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目前進展如何?水質是否改善?記者近日跟隨南水北調生態文明建設東線行采訪組前往江蘇、山東等地,對這項重大民生工程的情況進行實地了解。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的關鍵問題是水質,水質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成敗。據悉,2002年東線工程啟動時,調水沿線水質污染十分嚴重,工程通水前,全線化學需氧量入河量須削減29萬噸,削減率為82%;氨氮入河量須削減2.8萬噸,削減率為84%。
針對嚴峻的水質情況,國務院制定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為落實規劃,蘇魯兩省以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綜合治理、流域綜合整治、城市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截污導流工程為重點,把節水、治污、生態環境保護與調水工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建立“治理、截污、導流、回用、整治”一體化治污體系,保證工程水質通水前達到規劃要求。
“江蘇按照《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14個控制單元治污方案》等,先后啟動兩輪治污工程。”南水北調江蘇水源公司紀委書記濮學年說,目前這些治污項目均已基本建成,有效改善了江蘇省工程沿線的城鄉水環境。
“江蘇省還規劃實施了一批深化治污項目,主要包括尾水資源化利用及導流工程、污水處理廠管網配套和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網建設,對沿線治污重點行業進行升級改造,建立水產品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集中區,并對養殖區廢污水進行專項治理。”濮學年說。
南水北調山東干線公司副總經理高德剛告訴記者,山東省也采取了多項治污措施,率先出臺了全國首個針對南水北調治污的地方性法規《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區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還發布實施了嚴于國家標準的《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治理淘汰落后產能,實施工業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對沿線城鎮污水處理廠實施進一步的升級改造,全部升級到一級A標準;實施環南四湖、東平湖人工濕地項目建設,加強水系生態建設,強化入湖水質治理;采取從嚴審批和區域限批等行政措施,加大打擊力度,確保實現治理目標。
高德剛介紹說,山東省針對沿線造紙廠數量多、污染重的特點,對造紙行業進行重點改造,使山東造紙業產能不降反升,變成低耗能、重環保的綠色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同時,嚴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三先三后”(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原則的貫徹實施,發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和倒逼機制,促進了沿線用水方式轉變和用水效率提升,也促進了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經過10多年的流域治污和生態保護,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提升,輸水干線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被稱為“醬油湖”的南四湖,成功躋身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曾經絕跡多年的小銀魚、鱖魚、毛刀魚、麻坡魚等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的魚類再度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