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克大學和復旦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中,首次估算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居民住宅用電量因氣候變化而可能帶來的增量。結果顯示,在一定的氣候變化情景下,溫度升高可能帶來顯著的居民用電量上升。
研究顯示,到21世紀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GMST)每上升1攝氏度,將導致中國東部居民的平均住宅用電量增加約9%,峰值用電量將增加36%。
到2099年,科學家估計地表平均溫度將比今天上升2℃-5℃。 如果那時的消費模式與今天類似,那么中國的平均住宅用電需求最低將上升18%,最高時上升則高達55%。 峰值使用量將至少增加72%。
這一發現對能源電網規劃具有重要意義,但即使沒有氣候變化,由于收入增加的原因,預計到2040年,中國家庭的平均用電量也將翻倍。
2018年12月24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登了由杜克大學環境政策博士生李雅婷、美國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教授William A.Pizer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吳力波合作發表的論文,題目為《中國長江三角洲的氣候變化和住宅用電量》。
作者分析了2014年-2016年上海浦東地區80多萬住宅居民的用電數據。研究人員將這些消費者行為數據與各種詳細的氣候模型模擬結合起來,構建預測本世紀末全球的平均溫度變化與中國的局部預測影響之間的關系。
雖然住宅用電量僅占上海總用電量的1/4,但研究人員對家庭投以更多關注。這是因為住宅用電對溫度波
動非常敏感。在非常炎熱的天氣(8月初左右)和非常寒冷的天氣(2月初左右)期間,家庭用電量隨著溫度的變化比商業或工業用電量增加得更多,并且在這些時間內推動了消費高峰的出現。
在13 ℃-25 ℃之間的舒適范圍內,居民一般不會使用電器調節室內溫度。研究人員發現,當氣溫高于25攝氏度時,住宅日常用電量急劇增加——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用電量就會增加14.5%。例如,與舒適的20攝氏度時用電量相比,32攝氏度的氣溫導致每日用電量增加174%。當溫度低于13攝氏度時,每增加1攝氏度就會增加用電量,但變化會更加溫和。
研究發現,高收入的中國人群在冬季會使用更多的電力。然而,上海所有收入群體對炎熱夏日的反應相似,每個人都需要使用空調。
這些結果可應用于長江三角洲其他具有相似氣候和經濟條件的城市地區。這個城市群包括江蘇、浙江和安徽省,這些地區的人口總數約占中國城市人口的1/5,他們的經濟產出占中國經濟總產出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