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沙化裸露的草原重返草長鶯飛,將沙石遍地的荒灘變為城邊草原,為千瘡百孔的礦山恢復百年前的綠色……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蒙草公司”)20多年來采集千余種種質資源,收錄億萬條生態大數據,用一株株鄉土草種,修復發展之痛,開創我國生態修復鄉土化、資源化和數據化的新模式。
多年來,蒙草公司從大自然中選取抗逆性最強的鄉土植物,然后進行引種、馴化,目前已培育出160余種可應用在生態領域的鄉土草種,它們普遍具有“耐旱、耐寒、耐鹽堿”“低碳、低成本”和“高存活率”的特性,被統稱為“蒙草”。
研究數據表明,“蒙草”草坪比進口草坪節水30%以上,存活更久、后期維護費用更低,存活時間可達10年以上,養護費用僅是進口草坪的1/2。
內蒙古大草原擁有近2500種植物,草種資源十分豐富。在馴化鄉土草種的過程中,蒙草公司很早就意識到挖掘保護種質資源的重要性。多年來,蒙草人幾乎走遍了北方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區,并將業務布局拓展至西藏、新疆、云南、陜西等地。
截至目前,蒙草公司已收集鄉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植物標本2000余種、33000余份,土壤樣本40萬余份,正在為中國打造一座世界級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小草諾亞方舟”。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草業專家任繼周認為,種質資源是一種國家戰略資源,草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產業,蒙草公司多年來能堅持挖掘保護鄉土草種,將草種資源和草種業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對國家戰略安全具有深遠意義,建立起種質資源庫是百年大計。
有了種質資源還遠遠不夠,不攻克野生植物育種難關便無法大量用于生態修復。蒙草公司成立了當時國內唯一一家以草原生態系統研究為主要方向的民營研究院,匯聚國內頂級專家學者,并與大學、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機制,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目前蒙草公司累計投入近10億元科研經費,建立了京津冀鄉土植物研究院等12個生態科研機構,先后獲得各類專利發明十多項,審定國家及自治區草品種15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4項。目前,公司種業銷售年產值已達近3億元人民幣。
蒙草公司還將多年實地經驗取得的一手生態信息轉換為基礎數據,構建起蒙草生態大數據平臺,只需點擊一個地圖坐標點,就能獲知該區域在歷史上水、土、氣、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的資源情況,結合蒙草現有的種質資源積累,就能為當地提供最接近原生狀況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案,邁向生態治理的大數據時代。任繼周認為,信息化和生態科學是后工業時代最主要的兩大特點,蒙草的生態大數據平臺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結合。
借助生態大數據平臺,蒙草公司已完成上千項優質工程,包括將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腳下的亂石荒灘恢復成歷史上的草原景觀;解決百年老礦扎賚諾爾露天煤礦明火燃燒、地質蠕動、地下滲水等問題,其中礦區已成功生長原生植物50多種,逐步形成穩定的生態群落。
目前,蒙草公司修復面積近1700萬畝,建立對草原、礦山、荒漠、鹽堿地、節水園林等地生態修復模式,同時形成綠地節水、城鎮周邊荒廢土地植被恢復、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恢復等上百項技術標準,填補多項行業空白,指導生態修復項目有標可依、便于推廣。
今年,蒙草專門成立生態大數據公司,目前的產品主要有區域生態大數據和產業大數據,可對生態系統進行動態監測和預警,并且服務于產業生態管理、產業決策,實現為生態體檢、為產業導航。
蒙草公司執行總裁高俊剛表示,目前已為內蒙古、西藏、青海、陜西等多地建立生態大數據平臺,用大數據指導草原、青藏高原、祁連山、三江源、秦嶺、黃土高原等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建設只有依托“大數據+草種業”的科學體系,才能實現綠色可持續,同時有助于研判、預警生態發展趨勢,根據區域生態提供經濟發展決策依據,成為生態的“智慧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