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12月3日,我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區域、湖南、湖北部分地區經歷一次大范圍重污染過程。這是今年冬天第四次霧霾來襲,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72個城市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
對于11月以來頻繁出現的重污染過程,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認為,不利于擴散的氣象條件,是導致重污染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因素之一。生態環境部在對12月1日~3日的重污染解讀通告中提到,空氣污染和氣象條件之間存在相互反饋機制,不利的氣象條件對PM2.5的“反饋作用”使得PM2.5濃度出現“爆發性增長”。
而造成重污染的成因,參與會商的專家都認為,是污染物人為排放水平處于高位。
2018年是“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一年,今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設定的減排目標小于去年的攻堅行動方案,企業停產限產等措施不再“一刀切”,因而被外界質疑是放松了治污力度。
頻繁來襲的霧霾似乎佐證了這種猜測。那么事實是否如此呢?
靈活性擔憂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數據顯示,今年11月,北京PM2.5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PM10濃度為104微克/立方米,而去年11月兩者分別為46微克/立方米和73微克/立方米。
數據還顯示,11月,天津PM2.5濃度83微克/立方米,石家莊PM2.5濃度108微克/立方米,去年11月兩個城市分別為53微克/立方米和78微克/立方米。
9月份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下稱“攻堅行動方案”)相繼發布,對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下降比例”“重度及以上污染減少天數”提出目標任務,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下降3%左右,汾渭平原下降4%左右;而去年的攻堅行動方案要求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下降15%;此外,去年的攻堅行動方案對高污染和高耗能行業要實施統一的停工限產比例,而今年的方案是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實行錯峰生產,不再做硬性要求。
一位監測行業從業人士表示,根據他們監測的大氣污染物濃度變化,10月份空氣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濃度增加。這兩者都可以在空氣中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PM2.5,但是10月份濕度不大、氣象條件有利于污染物擴散,所以PM2.5濃度沒有急速升高。
國家氣候中心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我國重點區域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擴散氣象條件預測意見認為,2018年秋季,京津冀及周邊和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擴散條件偏好,接近去年同期;長三角大氣污染擴散條件較去年同期偏差。2018年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和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擴散條件較去年冬季偏差;長三角大氣污染擴散條件接近去年同期。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會商認為,河南北部、山東西北部累積的污染物尚未完全清除,再疊加區域內趨于不利的擴散條件,導致最近一次污染過程嚴重。
前述監測行業從業人士表示,“10月底的時候,我們覺得PM2.5濃度有升高的危險,給我們服務的地方相關部門提出企業停產限產和機動車限號的建議,但地方可能有自己的考慮;沒有實施。”
“從簡單的行政性、運動式的做法轉到要區別對待,根據當地的情況要兼顧穩增長、穩就業,有了一定的靈活性。”陽光資產首席戰略官邱曉華在12月1日召開的2018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上表示,減稅減負,增發地方政府一萬多億元的專項債,穩定投資,增加貨幣政策的靈活度保障市場流動性等措施疊加嚴禁環保“一刀切”,“有可能產生0.5到0.8的對沖力量。中國經濟今年可以守住6.6%左右的增長速度、明年可以守住6%~6.2%這樣一個增長速度。”
其實,早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剛剛公布時,就有外界質疑是否是因為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放松了治污力度。
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今年的攻堅行動方案重點將高排放行業錯峰生產作為狠抓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總體考慮是,更加強調科學施策、精準調控,嚴禁采取‘一刀切’方式,要基于污染排放績效水平實行差別化管理,進一步增強錯峰生產調控的精準性、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企業主動開展深度治理,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劉友賓介紹,前一段時期的大范圍大霧天氣和沙塵天氣,都加重了重污染的程度。“去年攻堅行動取得的成果既有人努力、也有天幫忙的因素;專家評估測算,在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幫忙’占三分之一左右。今年,在正常氣象條件下,要保證空氣質量同比不惡化,我們首先要通過‘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幫忙’8.5%的下降比例,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實際上,我們今年空氣質量改善任務為11%以上。”
在幾次重污染天氣來襲時,多個城市發布了不同級別的預警,并采取了相應措施。生態環境部通告,經初步估算,各地及時采取應急減排措施,污染物排放量減少約20%左右,有效降低了污染峰值濃度。
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根本原因
“目前對有組織排放已經初步進行了有效的管控,” 12月1日,在2018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上,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先河環保”)董事總裁陳榮強對記者表示,“現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是無組織排放。”
所謂“無組織排放”,是指非密閉式工藝過程中的無組織、間歇式的排放,污染物不經過排氣筒排放而是逸散到大氣中。受制于目前的監測手段,當前我國環境空氣監測只包括煙囪等有組織排放的數據,缺少對無組織排放的監測數據。
“對于無組織排放,我們需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源頭治理和清潔能源替代上來,尤其是針對交通源、工業源、生活源等無組織源的排放,如果不進行有效治理,一旦氣象條件不好,會給環境造成比較大的壓力。”陳榮強表示,如何在禁止“一刀切”的前提下,在生態環境部和環境監測總站的部署下,實現更為精準的管理和治理,需要引起重視。
劉友賓在11月30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重污染天氣等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根本原因在于當前污染物排放總量還遠超環境容量。
“現在大氣當中各種污染物的排放總量都是在千萬級別以上,例如VOCs是2500萬到3000萬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都在1700多萬噸,顆粒物的排放量也非常大。”在日前舉行的“節能控煤減碳保藍天”泰山科技論壇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楊金田表示,“污染物排放總量只有降低到百萬噸級以后,空氣質量才能好。”
多位環境領域學者認為,這樣的減排體量,顯然不是三年、甚至一年內能夠做到的。
劉友賓表示,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深入,在區域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減排空間也進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包括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等,這些結構優化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效果也不可能立即顯現。“要充分認識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往后降低1微克都越來越困難。”
治霾需要精準化
自從開展中央環保督察以來,環境部門領導多次強調堅決禁止環保“一刀切”。
“不‘一刀切’是對的。” 陳榮強表示,但這要求地方政府在采取治理措施時要考慮到環境的整體容量是否能夠承受污染物排放量。“治霾需要更加精準化,需要科技支撐和科學治理霧霾。”
陳榮強介紹,先河環保研發的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系統通過對京津冀2+26城市排放數據的分析顯示,今年11月,空氣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同比濃度并沒有太大增長,但大部分城市PM2.5的濃度同比增長超過50%,PM2.5中的硝酸鹽和硫酸鹽的比例顯著增加,說明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轉化成了顆粒物。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臭氧等,是主要大氣污染物,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還是重要的PM2.5前體物,即排放到空氣中后發生反應生成PM2.5。
在煤電行業推行超低排放改造后,工業和機動車成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劉友賓介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市是我國重化產業最為集中的區域,占全國7.2%的國土面積,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鋼鐵、焦炭、電解鋁、平板玻璃產量均占全國1/3以上。此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公路貨運量占貨運總量的86.1%,柴油車污染已經成為交通領域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而污染排放的精準治理,離不開大量、翔實的數據。
科達節能執行副總裁劉懷平在2018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上呼吁,國家加快排污企業的信息披露和公開,這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一個基本保障。“在調研中這些企業說這些環境數據是商業秘密。這怎么去源頭上管控?”
濟寧市工程咨詢院院長王振峰表示,在做減煤減碳規劃的時候,使用的數據來源于統計局,而統計局的數據來源于企業的申報,企業在報告的時候多少要考慮利益傾向,此外,政府并沒有到一線核查企業上報的數據是否真實,因為“節能系統的領導雖然有專業水平、能夠分析判斷出來到底消耗了多少能源,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給他權利去核查”。
而在監測方面,也仍然存在改進的空間。以VOCs治理為例。海灣環境副總經理楊磊表示,VOCs治理標準的一些指標定得很高,但是現有的監測技術可能做不到這一點,這也給治理帶來困難。他表示,VOCs治理很多失敗案例的主要原因就是前期沒有摸清楚企業的監測數據和排放工藝,造成很多項目投入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攻堅行動方案
“攻堅行動方案”要求,各類污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未達到排污許可管理要求,或未按期完成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改造任務的,加嚴要求,全面采取錯峰生產措施;對屬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限制類的,要提高限產比例或實施停產。
而對行業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環保標桿企業,包括治理水平全面達到超低排放的,使用天然氣、電、電廠熱力等清潔能源作為燃料或熱源的,可不予限產。涉及供暖、協同處置城市垃圾或危險廢物等保民生任務的,應進一步加強民生保障。
此外,“攻堅行動方案”要求各城市要結合本地產業結構和企業污染排放績效情況,制定錯峰生產實施方案,細化落實到企業具體生產線、工序和設備,并明確具體的安全生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