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拒絕淘汰煤炭發電的舉措,讓煤炭在該國發展持續向好。事實上,煤炭產業對澳經濟貢獻不容小覷,不僅吸引來了美國重要煤炭生產商來此上市,甚至帶動本土中小型礦企強勢反彈。在此背景下,煤炭一舉超越鐵礦石,成為澳最賺錢也最有價值的出口商品。
美最大冶金煤企赴澳上市
彭博社10月23日報道,美國最大冶金煤生產商科羅拉多煤業(Coronado Coal)正式登陸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澳交所”),將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籌資14億澳元(約合9.9億美元)。這不僅是2012年以來澳交所最大一筆IPO,也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大一筆煤企IPO,超過2010年Aston Resources通過IPO籌資4億澳元的規模。
科羅拉多煤業是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能源與礦產集團(Energy&Minerals)子公司,已于10月23日在澳交所開始交易。《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指出,科羅拉多煤業將出售30.1%股份,售股價格在每股4美元至4.9美元區間內。
科羅拉多煤業首席執行官Garold Spindler表示,美國投資者對煤炭的需求大幅下滑,因此選擇在煤炭行業仍然強勢的澳大利亞上市。上市后籌得的資金將用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Curragh煤礦的生產工作,旨在盡可能地享受當前走高的冶金煤價格。
據了解,科羅拉多煤業在美國有3個重要煤礦,在澳煤炭業務則主要以昆士蘭州富含煤炭的博文盆地(Bowen Basin)的Curragh煤礦為主。2017年,這4個煤礦的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總計為7.34億澳元。
分析指出,美煤企赴澳上市籌資從側面反映出,澳大利亞已經成為煤炭行業“最后的希望”。澳大利亞行業咨詢機構Commodity Insights在一份報告中預計,從目前到2030年,現有和新興的亞洲出口市場對動力煤和冶金煤的需求仍將持續保持強勁。其中,冶金煤的需求將從2017年的2.75億噸增加到2030年的3.72億噸,年增幅約2.3%。
《澳大利亞礦業》(Australian Mining)雜志指出,冶金煤價格反彈也給澳大利亞斯坦莫爾煤炭公司(Stanmore Coal)帶來了“意外收獲”。該公司2015年以1澳元的價格收購了巴西礦業巨頭淡水河谷(Vale)和日本住友集團(Sumitomo)合資開發但已暫停的艾薩克平原(Isaac Plains)煉焦煤礦項目,眼下該煤礦已經進入了擴建階段。
澳中小礦企普遍反彈
事實上,澳大利亞中小型礦企普遍獲利。除了上述的斯坦莫爾煤炭公司,還有懷特黑文煤炭公司(Whitehaven Coal),其正在加速推進岡尼達盆地(Gunnedah basin)的Vickery煤礦擴建項目的環保審批工作。不過,最亮眼的還要屬“名不見經傳”的澳大利亞動力煤公司TerraCom。
《金融時報》指出,受益于煤炭產業,TerraCom正在從一個“菜鳥”向澳大利亞乃至整個亞洲地區大型礦業公司轉型。作為澳大利亞上市的初級礦業公司之一,TerraCom在上一波大宗商品價格低迷期抄底了大批煤炭資產。當時,力拓(Rio Tinto)等礦業巨頭為了減少債務拋售了數百億美元的礦場和煤炭資產,讓包括TerraCom在內的眾多本土小型礦商趁機入市,眼下煤炭價格回漲,這些公司一舉翻身,股價也呈倍飆漲。
高負債加上業務損失累加,促使TerraCom的股價在2015至2016年間幾近崩潰,但之后出現反彈,已經從每股0.04澳元飆升至目前的0.78澳元,投資回報率高達1850%。該公司眼下正在尋找合作者共同開發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州中部的加利里盆地(Galilee Basin),這個未開發的盆地估計擁有數十億噸的煤炭儲量。
值得一提的是,TerraCom于2016年也以1澳元的價格拿下了一個重要煤礦——力拓位于昆士蘭州中部的Blair Athol煤礦,同時力拓還附加了一筆高達8000萬澳元的礦區修復成本費用。顯然,這筆“倒貼”的交易,完全凸顯出了當時煤炭產業的困境。
Blair Athol煤礦自2012年以來一直處于閑置狀態,被TerraCom收購后重新投入運營。2017年8月,Blair Athol煤礦完成了首批開采。TerraCom指出,隨著動力煤價格有望翻番至110澳元/噸,Blair Athol煤礦今年凈營業利潤有望高達1億美元,年出口量最終有望達到200萬噸。
TerraCom董事會主席Wal King表示,在2013年即煤炭價格觸底反彈之前,很多人認為煤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未來將是綠色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為主導的能源結構。“但事實證明,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仍然需要煤炭,既需要動力煤發電,也需要冶金煤煉鋼。”
煤炭成澳最大外銷產品
《華爾街日報》指出,環保事業和綠色能源崛起,導致國際煤炭市場供過于求、價格下跌,但近兩年來煤炭價格落底反彈,加上需求回暖,讓煤炭一躍成為澳大利亞最大外銷產品。
澳大利亞政府官方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煤炭出口國,2017至2018年間通過出售動力煤和冶金煤實現了610億澳元的創紀錄出口收入。過去3個月,煤炭已經取代鐵礦石,成為澳大利亞最有價值的出口產品,這是2012年以來首次。
這樣的良好態勢也讓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了“重啟老礦、開發新礦”的行列。澳大利亞ABC廣播新聞消息稱,大宗商品交易巨頭嘉能可(Glencore)在蘇拉特盆地(Surat Basin)的Wandoan煤礦項目終于獲得采礦租約,該項目于2013年擱置,此時獲得租約意味著重啟在即。
此外,印度阿達尼集團(Adani Group)也重拾了對澳大利亞最大煤礦項目Carmichael的信心,該公司就開發工作進行了新一輪熱議和研究,并重新開始了融資工作。去年中,阿達尼以“無法與州政府達成特許權協議”為由推遲了價值165億美元的Carmichael項目的開發工作,昆士蘭州政府以該煤礦項目將危害加利里盆地發展為由不同意礦權制度條款。截至去年底,阿達尼也未能籌到開發Carmichael的資金,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3家銀行拒絕為其融資。
事實上,“籌資難”是礦企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投資者和融資機構越來越抗拒為煤炭項目提供資金。花旗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投向新煤炭項目的資金規模已經從2012年的100億美元降至2018年的22億美元,降幅達80%。
盡管銀行和養老基金幾乎不再投資煤炭,但私募股權可以填補這一空缺。《金融時報》指出,管理90億美元資金的能源領域私募股權公司Denham Capital,正在為昆士蘭州價值10億美元的Olive Downs冶金煤礦提供融資,該煤礦計劃在70年內每年生產2000萬噸冶金煤。
Olive Downs由澳煤礦開采商彭布羅克資源公司(PembrokeResources)主導,預計2020年下半年實現首次產出,并最終有望成為全球第五大或第六大冶金煤生產項目。Denham Capital已承諾向彭布羅克資源提供2億美元資金發展Olive Dow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