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隨著集中式陸上風電新增裝機規模逐步下滑,兼具穩定的海風資源和大發電功率特點的海上風電迅速成為產業下一個風口。業內認為,通過大力發展海上風電,不僅將滿足東部用電需求,還將借以多元化發展格局加速綠色發電的步伐。
面朝大海,靜待春暖花開。進入“十三五”以來,海上風電迎來發展機遇。
從2017年起,我國風電場裝機容量增長速度已明顯下降。與被限制的陸上風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政策大力支持引導、棄風限電改善明顯等多重積極因素的推動下,海上風電裝機實現大幅度增長。公開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里,核準和新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規模均達到400萬千瓦。具體來看,新增裝機超過300臺,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22萬千瓦左右,同比增長接近100%。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調整光伏發電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的通知》,對非招標的海上風電項目,上網電價依舊保持之前水平。同時,中東部和南方地區作為為我國“十三五”期間風電持續規模化開發的重要增量市場。與陸地風電相比,海上風電具有發電利用小時數高、不占用土地、靠近負荷中心等優點。且海上風電的發電時間長,設備利用率比陸上風電高了一倍,且有一定規律性,有利于峰谷的調配。據此前業內分析,其中近海和潮間帶的內部收益率分別可以保證在12%和10%以上。
從外部環境來看,在東部和南部,我國發展海上風電具有天然優勢。雖然南方和東南沿海地區風資源、地形等條件復雜多變,但這些地區經濟較發達,用電負荷要高于“三北”地區,因而給風電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中東部和南方地區作為為我國“十三五”期間風電持續規模化開發的重要增量市場。在此背景下,東南沿海地區的各省(市)已積極規劃長期海上風電發展目標,目前確定的規劃總容量超過56GW。
而在未來幾年,這種建設速度將繼續保持,江蘇之后,福建、廣東、山東等成為海上風電的后起之秀。在政策力推和行業信心的激勵下,國內機構預測,2018年海上風電裝機有望達到1.69吉瓦,呈高速增長態勢。另據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底我國海上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5GW以上。屆時,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預計將達到1000萬千瓦。
但海上風電產能駛入發展快車道的核心原因,則源于近幾年海上風電技術不斷完善,裝備更加先進,關鍵技術實現本土化。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推動下,風電機組向大型化、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向發展,隨著海上風電的發展,風電新增裝機將大幅提升,利好風電相關制造業龍頭。單機容量增長速度以及風場規模增大,規模化效應產生的單機前期成本以及后期運營成本都會有明顯下降。基于此,行業龍頭標亦成為當前場內資金搶籌的目標。
可以預見的是,政策催化海上風電迎來加速發展期,對風電設備行業相關上市公司形成利好,引發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作為新能源的業務戰略和核心,海上風電被部分商業“嗅覺”靈敏的實力央企、民企視作“藍海市場”加速布局,推進規模化集中連片開發。近兩年來的三峽集團、國投電力等中國能源企業,積極收購歐洲地區成熟的海上風電項目。不管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需要通過技術的進步來帶動海上風電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