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生態環境部組織實施了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以下簡稱重大工程項目),推動企業實施重點場所和地下儲罐、池體、管線等重點設施設備的防腐防滲改造是其中一項關鍵內容,對于防止企業用地新增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某企業的池中罐。資料圖片
池體是工業企業重點設施之一。部分企業在重大工程項目實施中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地選用經濟成本較低、對企業生產擾動較小的技術開展池體改造,達到有效防止池內污水廢液滲漏、泄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效果,相關做法為其他池體設施改造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老舊破損隱患多,池體類設施問題凸顯
工業企業的生產過程中,水是不可或缺的資源,而池體作為主要的液體收集、儲存設施,在工業企業生產廢水和事故廢水收集、廢水處理等過程中被廣泛使用。
看似為解決有效收集污水廢液,防止其進入外環境而建設的池體設施,也會有土壤污染隱患嗎?又會如何危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安全?
“沒想到本應收集廢水的污水暫存池竟成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源’?!边@是江蘇省某企業一名安全環保工作人員發出的感嘆。自2019年起,這家企業持續開展地下水監測累計30余次,通過歷史監測數據比對分析,發現舊污水處理站數據異常。為找到地下水污染因子濃度持續升高背后的“罪魁禍首”,這家企業深入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經過層層篩查,最終發現是污水暫存池老化破損引起的廢水滲漏導致了地下水污染。
行業專家告訴記者,當前部分池體類設施土壤污染隱患突出,主要有3個方面原因:一是池體建設水平低,存在防腐防滲性能弱、事故應急池容積不足等問題;二是老舊池體多,部分池體長期使用后裂隙明顯、破損嚴重,滲漏風險較高;三是檢維修難度大,池體類設施往往位于地下或半地下,屬于隱蔽性設施,一旦發生“跑冒滴漏”,有毒有害物質會直接進入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且難以及時發現,極易造成污染。
“妙招”頻出,企業積極推進池體類設施綠色化改造
在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的實施及示范帶動下,部分企業積極探索,頻出“妙招”,有力消除了一批池體類設施的土壤污染隱患。
一些化工行業企業積極借鑒石化行業規范,從嚴要求,高標準做好池體設計,推進老舊池體升級改造。在浙江省,某化工企業按照事故發生時廢水“應收盡收”的目標,對原事故應急池實施高標準升級擴容改造,力爭實現事故工況下“一滴污水不出廠區、一滴污水不流入環境”。
企業負責人介紹說:“我們嚴格按照《石油化工工程防滲技術規范》中重點污染防治區的要求開展事故應急池的防滲設計,在滿足一般污染防治區使用抗滲混凝土材料的基礎上,還在池體內側涂刷水泥基抗滲結晶型防滲涂層,進一步提升池體的防滲性能?!迸c此同時,企業還對標《石化企業水體環境風險防控技術要求》等標準,綜合考慮泄漏物料量、消防水量、生產廢水量、降雨量等測算事故應急池容積,將原有500立方米池體擴容改造至2800立方米,確保滿足事故廢水全收集的需求。
針對老舊池體滲漏風險較高以及池體類設施檢維修難度大的問題,部分企業也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現池體防滲“可視化”。在山東省,某企業的“池改罐”工程,就是采用地上廢水暫存罐替代原有地下池體。別看只是地下變地上,可通過這樣的舉措,使污染隱患由“不易發現”變為“一目了然”。
記者從企業了解到,他們對于依靠重力自流方式收集廢水、難以提升至地上的車間廢水收集池,則是通過構建“池中池”的雙層結構,在為防泄漏加上“雙保險”的同時,也極大地減少了施工成本。在江蘇省,某企業也巧動腦筋,在原有半地下廢水暫存池內增設不銹鋼儲罐用于暫存污水,按“池中罐”方式,同樣以較低的經濟成本構建了雙層防護。
同時,還有一部分企業充分利用泄漏監測裝置強化監測預警,助力池體滲漏問題“早發現”。對此,浙江省某企業的做法是在各罐區、池體的圍堰溝渠內安裝自動感應裝置,監測廢水pH值的變化。一旦發現變化異常則判定為發生泄漏事故,迅速啟動應急裝置,廠區雨水排放閥門自動切換至事故應急池,確保異常事故廢水有效收集。
重大工程項目實施中,小成本、大收益實現舊貌換新顏,降低企業治污成本的不止池體設施。下一步,將持續總結針對地下管道、儲罐等其他重點設施設備的改造經驗,形成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典型模式,通過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推動企業降本增效,助力高質量發展。
文章轉載自 生態環境部 公眾號,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