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日前集中通報第二批典型案例,直指長江經濟帶7省(直轄市)水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和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突出問題。筆者注意到,上海、重慶作為直轄市,南昌、武漢、長沙、昆明作為省會城市,也被點名。
作為在全國發展“一盤棋”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這些城市,其經濟實力也位居全國前列。從2023年GDP數據來看,上海達到4.72萬億元,重慶超過了3萬億元,武漢超過了兩萬億元,長沙為1.4萬億元,昆明、南昌分別為7800億元、7200億元。然而,與亮眼的經濟數據形成強烈反差的,卻是長期補不上的環境基礎設施短板。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對這些城市的點名,也再次警醒相關地方,要關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短板,別被這些短板拉了可持續發展的后腿。
如果說小地方、小城鎮發展的底子就薄,往往缺乏資金、技術、人員等投入,導致存在基礎設施短板和治理能力弱項,似乎還情有可原。但是對于這些被點名的城市而言,各方面資源集中、經濟實力雄厚,本應在環境治理方面有所作為、走在前面,卻依然存在污水收集處理問題突出、污水大量直排的現象,恐怕很難說得通。
不可否認,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這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也有自己的煩惱和難處:人口密集且生產生活活動頻繁,污水集中排放量大;建成區的老問題和新建區的新問題統籌解決并不容易;城市治理需要兼顧的事項太多等,但無論如何,環境基礎設施都不應被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基礎設施關系到一座城市能否健康運轉,關系到能否增進民生福祉,是保障城市長遠發展的基本保障。如果一座城市只是GDP水平上去了,環境基礎設施的欠賬卻始終補不齊,那么表面的光鮮亮麗也很難持久,所謂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幸福城市的目標也就如同空中樓閣一般。
更何況,有的城市所謂能力不足的背后,根本上還是對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沒有重視起來。如南昌市生活污水管網建設改造滯后,被前兩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多次指出;昆明市西園隧洞持續多年污水直排,2018年以來相關部門先后十余次向市委、市政府報告相關問題,但一直未引起重視,也未推動解決。類似問題在其他城市也存在。
對于一些城市來說,以前可能因為的條件限制,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直排、水體黑臭等“城市病”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如今對環境基礎設施和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短板視而不見又成了一種新的“城市病”。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已經指出毛病、開出藥方,需要地方真正行動起來,抓實整改。如果這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城市依然沒有把要求落實到行動上,對于難啃的“硬骨頭”不敢動真碰硬,面對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和要求,也就很難真正筑牢保障和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穩固基礎,這樣的發展也不會是牢靠的。
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在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方面,經濟實力雄厚的城市應該為其他地方作出表率。希望這些被點名的城市能真正端正態度,以此次督察整改為契機,加大保護投入,盡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和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短板,交出令人滿意的整改成績單。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轉載自 中國環境報 作者:中環報記者程維嘉,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