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第一部專門法規——《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將于今年5月1日起生效實施。
在近日召開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影響和對策”專家對話活動中,有關專家說:“這部條例的出臺具有里程碑意義,是30多年來,國內落實氣候變化公約的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行政法規。它在全國范圍內適用,非常重要與特殊。”
《暫行條例》的三大亮點:
引入自愿交易和強制交易、行政監管和市場調節、國家監管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體系
《暫行條例》對碳交易的全流程做了綜合性的規定。其中值得關注的亮點之一是引入了自愿交易和強制交易相結合的體系。
《暫行條例》規定,“重點排放單位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購買經核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用于清繳其碳排放配額。”
專家說:“目前,《暫行條例》中主要規定的是強制性的碳排放交易。另外,結合前些年的實踐,這個條例還規定,自愿減排協議項目中經過認證的減排項目可以進入碳市場。相關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的方式,將其納入國家交易體系中,這體現了強制交易和市場交易相結合的特點。”
他認為,《暫行條例》的另一個亮點是體現了行政監管和市場調節相結合。這些碳配額可以交易。碳配額有富余的企業可以出讓配額獲益,也可以將配額留在企業,服務于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有缺口的企業可以購買配額。所以它形成了一種良性的機制,即減排有收益、排放有成本,通過市場價格的調節機制,以低成本促進全社會的碳減排。
亮點之三是國家監管和社會監督相結合。“這里面有一個機制是引入社會信用調節機制。企業在這方面如果存在嚴重的弄虛作假、社會失信行為,可能會被列入社會信用黑名單。這就是利用信用軟約束的手段推動企業自覺合法、守規、遵約。”
地方碳市場和全國碳市場應逐步由并行走向融合
《暫行條例》生效實施后,可能產生什么社會效果?專家表示:“條例明顯是帶有一定階段性的,所以實施之后的社會效果有待實時評估、總結和完善。”
為推動這一條例順利實施,需要開展哪些方面的工作?
專家介紹:“首先是組織宣傳和學習培訓。其次,完善配套的制度和措施。目前,國際公認的溫室氣體有七八種,這個條例目前主要是針對火電燃燒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具有溫室效應的氣體。條例適用的行業范圍和氣體范圍有待進一步拓展。現在國內公認的碳排放重點行業有七八個,除了火電外,還包括鋼鐵、火電、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甚至包括交通領域等,所以行業范圍和企業范圍要逐步拓展。再次,規則和細則也要進一步完善。這項工作對于中國的相關主管部門來說,也是一種新型的機制,所以有很多技術方法學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不僅是中國,比較成熟的歐盟市場也是逐步在完善。”
關于自愿減排市場和全國碳市場如何融合的問題,專家認為,《暫行條例》實施之前,這兩套機制是并行運行的。條例出臺之后,這兩套機制也要按照這個規則的要求予以完善,逐步做到地方碳市場和國家碳市場機制走向融合。
《暫行條例》規定,“本條例施行后,不再新建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重點排放單位不再參與相同溫室氣體種類和相同行業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排放權交易。”同時,現有的地方碳市場應按照條例的要求進一步規范。
金融服務技術機構應積極參與,推動《暫行條例》落地
方法學編制是碳市場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家認為,需要排污單位、金融服務技術機構,包括咨詢公司熟悉規則,學習、了解方法學的編制。強制交易市場中的固定點源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及CCER項目涉及的方法學,都需要關注。森林碳匯、草原碳匯、海洋碳匯、實體碳匯等領域中,有大量的方法學是值得開發、值得交流的。我們需要學習歐盟市場的經驗,但是也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予以轉化。
對此,作為此次活動的組織方,安永(中國)企業咨詢有限公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合伙人、大中華區ESG管理辦公室主任李菁說:“我們在碳領域也有一些嘗試,比如支持很多大型企業設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戰略規劃、時間表、路線圖。在制定規劃的過程中,涉及幾方面的內容。一是方法學的開發。中國市場是全球最豐富的市場,行業、企業眾多,有很多產品目前沒有方法學,有待我們從零做起,所以我們支持這些企業開發適合其所在行業產品的減排方法學。二是高度重視數據質量。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現代化管理中需要運用IT系統、創新工具,我們也會開發一些配合‘3060’目標的IT工具,比如‘3060’碳管理系統。這一系統旨在幫助企業一鍵式獲得相關的數據信息、一鍵式產生相關的報告,幫助企業更好地知道自己現在的碳排放水平,哪些分、子公司做得不好,哪些做得好。對做得不好的,我們會進行預警;對做得好的,可以在全集團層面進行推廣。這些系統也能夠幫助企業合理、有效、準確、真實地把握數據信息。”
此外,很多企業在減污降碳過程中非常需要資金支持。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和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積極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李菁說:“我們積極支持各大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的投入,把資金用到需要的地方去。重頭戲就是減污降碳,包括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可再生能源行業繼續擴大布局等。任務還是很重的,很多企業面臨巨大的挑戰,但前景非常好。就上海碳市場價格而言,其均價為40元/噸到60元/噸,最高曾經上升到90元/噸,而歐盟碳價基本上為50歐元/噸到70歐元/噸,兩者的差距比較大。當然,我們不能直接地橫向對比,其背后是不同的減污降碳階段、不同的成本。但是大家一致看好未來中國碳市場的交易規模。”
文章轉載自 中國環境 作者:中環報記者劉良偉,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