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與排污許可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是生態環境部門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是遏制污染增量、防范環境風險的減壓閥、過濾器。黨的十八大以來,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持續深化取得積極成效,為接續做好環評改革提供了信心和底氣,積累了實踐案例和經驗。2023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環評領域服務美麗中國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角色定位,為下一階段環評改革再出發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深化環評改革再出發,要準確對標新時代賦予環評與排污許可的角色定位,既要從歷史方位中汲取環評與排污許可的成功經驗,又要結合內外部形勢的變化、內外部對環評與排污許可的期待,瞄準問題痛點短板精準發力,推動新時代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再上新臺階。
工作思路堅持“四個不變”
在改革思路謀劃上,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主動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上堅持“四個不變”。
深化改革的恒心不變。久久為功堅持問題導向,注重與基層所需、社會所期相呼應,努力讓社會各方對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的獲得感更強、體驗感更優。
服務發展的初心不變。在環評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中要積極應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在重大發展戰略決策和重大生產力布局中貢獻智慧和作用,深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運用。
捍衛制度的決心不變。通過持續加強建設項目事中事后監管和排污許可證后監督管理,嚴肅查處違反環評和排污許可法律法規的行為,聯合實施信用懲戒,堅決捍衛政策的權威性。
引導公眾的耐心不變。善于面向公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公眾講好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故事,引導公眾成為理解、支持、參與和監督環評與排污許可各項工作的鮮活力量。
改革實踐把握四個特性
從具體操作層面來說,要在不動搖環評與排污許可制度體系根基的前提下,通過充分激發環評與排污許可現有制度效應,把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進一步統一到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大局上來,在改革實踐中把握好四個特性。
一是強化政策把關的協同性。生態環境準入是建設項目準入的后端防線,一個運轉順暢高效有序的建設項目準入機制應該是產業主管部門、相關準入部門各司其職、各就其位、協同把關。借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體系的歷史契機,加快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向宏觀決策上游的融入,通過高質量的制度設計和數據開放共享,推動行業主管部門、屬地政府在規劃編制、招商引資、項目落地等全過程、各階段都能主動運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有效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戰略實施,科學指導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
二是突出環評體系的精簡性。堅持“名錄修訂”和“環評瘦身”兩手抓。就“環評瘦身”而言,一方面,要做好環評的向上、向下分流疏導,比如將規劃符合性、選址合理性等的分析論證向上交棒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將排放濃度、排放總量等向下交棒給排污許可制管理,避免重復引用。另一方面,對“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高效聯動產生的規劃符合性、選址合理性等的精簡”并不等于“未開展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高效聯動就盲目精簡”,應從考核端發力,為敢于給環評文件瘦身的從業者松綁減負、站臺打氣。
三是夯實環評共治的群眾性。弘揚“四下基層”精神,用好內部、外部兩種力量,在環評改革中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內部力量就是生態環境部門內部各要素。從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到排污許可證的整個過程,都需要對水、海洋、大氣、土壤等各要素精準提供管控要求,在相關許可文件中細化提出,這樣才能確保區域發展、項目建設和環境質量目標相協調。在內部應真正形成環節打通、同心共治的格局,做到“環評吹哨、部門報到”,實現從污染預防到污染治理和排放控制的全過程監管。外部也要努力做好對環評與排污許可各項工作的正面宣傳工作,用群眾能聽得懂的語言講好新時代環評與排污許可的新故事,爭取更多社會公眾、相關部門成為推動環評改革發展的力量,做大環評同心發展朋友圈。
四是提升基層環評的支撐性。做好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關鍵在人。要聚焦基層環評服務能力現狀,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指導幫扶,全面提升基層環評服務水平,更好統籌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數字化管理,加快上云推廣應用,加快推動國家和各省相關平臺的互聯互通,加強數據共享共用,實現“人在家中坐,便知天下環評事”。持續健全完善環評機構管理和環評文件復核機制,堵住環評文件粗制濫造的漏洞,營造制度管環評的“熱爐效應”。加強對基層環評管理的針對性培訓,推動環評業務交流實現“東西協作”“山海交流”。鼓勵各地所學為所用,開展形式多樣的環評與排污許可技能比武,提升業務培訓精準性和實用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生態環境廳
原標題:準確把握環評改革再出發的前進方向
文章轉載自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劉朋超,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