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生活方式、環境教育……在生態環境領域中,公眾最關心哪些話題?
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記者帶著這些生態環境領域的關鍵詞走上街頭,隨機采訪了市民、游客、高校師生等不同群體,聽聽他們都關心哪些話題?一起來看看!
“雙碳”熱度不減,綠色出行頗受關注
去年兩會中,“雙碳”是熱門話題,而今年,“雙碳”依舊是公眾關心的重點話題之一。“能源轉型”和“低碳出行”也成為大家口中的高頻詞。
來自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研究生張同學結合自身專業,分享了他對建筑設計中的“雙碳”認識,“我們要在建筑設計規劃的過程中,對它的碳排放進行強有力的規劃和監管,在整個建筑運營使用過程中也要對它的碳排放進行追蹤和回顧,只有一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才可以讓建筑的碳排放真正降下來。”
當前,新生事物中的“減碳”也頗受關注。一名學生表示,“我比較關注存算一體和算力提升等內容,它突破了傳統的馮諾伊曼結構,能大幅提升計算效率,在我看來,它也是一種綠色能源轉型。”
不少市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生活中會選擇一些力所能及的低碳行為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表示,“我曾經有十幾年時間上下班都開車,那時我也不覺得開車通勤有什么不妥。但最近七八年,我體會到騎自行車上下班也是愉快的通勤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的轉變在我個人身上花了近20年時間,我希望兩會代表委員們也多關注綠色生活方式,讓十幾億人以更快的方式理解這個變化。目前,北京自行車道路建設做得很好,我們希望更多人使用它,比如騎行輕量化的助力自行車。在此,也呼吁兩會代表關注與支持。”
家住海淀區的孫女士告訴記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和身邊同事會盡量選擇步行、騎行等低碳出行方式。騎行中,不僅可以感受到陽光和自然的美好,也能為環保貢獻一份力量。但逆行、并行、占用人行道等情況仍有發生,希望兩會代表委員們能關注文明騎行這一話題,相關部門可以加大監督力度,大家共同營造良好的騎行環境。”
關心污染治理、資源利用等身邊事
呼吸清新的空氣,抬頭見湛藍的天空,身側是清澈的河水……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群眾對生活環境的基本需求。因此,環境污染治理話題也是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
來自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李姓同學告訴記者:“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我更關心自己家附近的一些環境數據,如水污染、土壤污染或空氣污染每天的數據變化情況等。我希望能夠更加便捷地查詢到這些環境監測數據,讓普通民眾直觀地感受到家門口生態環境改善的情況。”
除了高校學生,來自武漢的一名小學生也同樣關注著環境污染治理話題,“我注意到,此前武漢的公交車基本上都是油車,現在全部改成了新能源電車,新能源電車比較清潔,它減少了尾氣排放對城市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
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樣備受關注,來自河北的游客王先生說:“我生活的城市是一個擁有海域的旅游城市,我關心海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需要考慮如何在現有資源稟賦條件下進行科學開發,合理地運用公共空間,避免過度開發。”
同樣是城市綠化空間話題,另一位市民則認為,“在城市綠化理念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公共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可以借助當前全新的科技理念。”
“教育+自然”話題深入人心
近年來,隨著公眾對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話題的關注度日益增長,環境教育逐漸納入越來越多地區的學校課程之中,學生對于親近自然的渴望也更加深切。
“我讀二年級,我喜歡小兔子,非常可愛!”“我在學校經常參加一些科普活動,老師會帶我們去動物園參觀。”“老師在課堂上經常會告訴我們要保護大自然、節約用水、乘坐公共交通。”
在北京市海淀區一所小學校門口,同學們興奮地分享著環保知識。一名小學生說:“除了春游和秋游,希望學校可以多組織我們走出校園,到祖國的大好河山看一看,開闊眼界。”
另一位學生則希望有更多接觸小動物的機會,“我希望學校能多開設一些保護動物的課程,或者經常帶我們去公園、動物保護基地,我想認識更多平時看不到的珍稀保護動物。”
只有真正走進自然,才能激發孩子們對于大自然的熱愛以及環境保護的興趣。一名帶著孩子來北京旅游的寶媽告訴記者,“希望代表委員們可以多關注環境教育、自然教育的話題,學校能開展更多貼近自然的專業課程,讓孩子們從小樹立保護自然的環境意識,培養生態環境保護的新鮮力量。”
而在大學校園中,近年來“環境科學”等學科越來越“火”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非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也對此感興趣。“作為非環境專業的學生,希望大學中可以多開設‘環境科學’的選修課,供同學們選擇學習。”一位大學生說。
文章轉載自 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見習記者張韻晨,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