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新污染物治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拓寬廣度、延伸深度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任務。
隨著地方兩會結束,圍繞新污染物“篩、評、控”和“禁、減、治”治理思路,各地統一戰線發揮優勢,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匯聚了智慧力量。
搭載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議題,抗生素再受關注
抗生素是目前受到廣泛關注的四大類新污染物之一,其在生物醫藥、農用獸藥以及水產、畜禽養殖等行業被廣泛運用,隨著污、廢水排放等進入地表環境,并進一步在土壤、水體等多介質中遷移轉化。
一些委員立足本地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實際,對完善新污染物的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議。
上海市政協委員、農工黨市委秘書長陶曄璇表示,生物醫藥是上海大力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是重點發展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高地。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發展的靶向藥物、轉基因藥物、疫苗等領域,也是產生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的可能高發地。
圖為醫療垃圾處理渠道 鄭凱俠攝
陶曄璇表示,上海市的相關標準尚未針對生物醫藥類污染物制定具體指標,這導致企業在實際操作中缺乏明確的指引和依據。新污染物與常規污染物普遍共存,現有處理技術難以做到精準打擊,整體治理效果不盡如人意。此外,新污染物監測對儀器設備、技術能力和人才隊伍要求很高,上海目前尚無一家實驗室具有檢測所有新污染物的全項分析能力。與此相對,居高的治污成本削弱了生物醫藥企業在治理新污染物方面的積極性。
從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新污染物治理協調并進的角度,陶曄璇建議,啟動“上海市生物醫藥領域新污染物環境標準”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制定上海地方標準。同時,制定激勵政策,將企業新污染物管控成本納入藥品報批定價體系,并對堅持綠色生產、有效管理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優先采購等政策支持。
一些委員則關注抗生素的使用環節與抗生素耐藥性風險。
規范抗生素類藥品使用管理,嚴格落實零售藥店憑處方銷售處方藥類抗菌藥物是抗生素管控的關鍵一環。
青海省政協委員,民盟青海省委副主委,青海大學實驗室管理處處長李向陽認為,應強化零售藥店抗菌藥物銷售監管,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
李向陽表示,我國是抗菌藥物使用大國,據統計,79.4%的居民有自備抗菌藥物習慣,部分居民感冒發燒時會自行服用抗菌藥物,且常常在無醫師或藥師指導情況下隨意使用。根據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數據,青海省的細菌耐藥情況不容樂觀,而且通過走訪發現,部分零售藥店仍存在抗菌藥物違規銷售情況,應積極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遏制細菌耐藥。
李向陽建議,要加強零售藥店經營抗菌藥物的監管,積極落實《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22—2025年)》,杜絕無處方購買抗菌藥物現象。嚴格落實執業藥師駐店制度,對不憑醫生處方銷售抗菌藥物的藥店,要求立即停業整改,并進行嚴厲處罰。利用各種形式和平臺,宣傳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知識及濫用抗菌藥物的危害。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陜西省政協常委陳斌提出應加強水體中抗生素污染防治。陳斌建議應開展水環境抗生素污染現狀專項監測和研究,強化抗生素的生產—使用—廢棄全過程監管,研發水體抗生素高效降解技術,宣傳引導提高公眾對水體抗生素污染危害的認識,加強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
流域綜合治理納入新污染物管控視角
流域水體中新污染物種類龐雜、環境行為多樣、各種類之間還存在復雜的復合效應,為我國流域水體的安全保障帶來了新挑戰。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應該對流域水體中出現的新污染物進行切實有效的管控與治理。
中國農工黨四川省委員會將目光聚集在新型污染物對環境的危害上,在全氟化合物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方面開展了較長時間的調查研究。
在四川省兩會上,農工黨四川省委會的一份集體提案提出要加強水生態環境中全氟化合物防控及治理。
這份提案指出,四川省目前流域中全氟化合物整體分布及環境本底情況仍不明確,自然水體中PFASs也發現了廣泛的分布現象,其中岷江流域檢測出了13種PFASs,亟待系統開展生態環境本底調研。
提案建議,摸清流域家底,全面開展基于已有監測體系的地表水—地下水新污染物調查工作,立足《新污染物川渝聯合調查工作方案》以及《四川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重點結合已有監測體系、針對全氟化合物開展下一步詳細調查工作,完善污染防治體系等。
另一邊,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大學黃土高原研究所教授柴寶峰則聚焦汾河流域,建議以科技支撐汾河流域新污染物防控,保障生態安全和公眾健康。
作為山西城鎮、農業養殖業及以煤炭和煤化工為核心的工業園區聚集帶,汾河流域形成復雜多樣的污染源,排放成分復雜的各類風險有機污染物。
柴寶峰建議,做好頂層設計,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戰略規劃,滿足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的基本需求;健全法律法規,推動化學品環境風險管理條例納入立法計劃,加快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專門立法。科技支撐方面,加強研發、人才隊伍建設和國際交流合作,健全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支撐體系。在省級科技計劃中加強科技攻關,結合試點工程,開展新污染物前沿探索研究,加強其監測檢測、毒性評估、清潔生產、替代產品等的研發。
提升地方新污染物調查監測能力成熱門建議之一
新污染物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堅的“新戰場”,由于被納入管理視野的時間較短,當前新污染物調查監測能力在國家級別較為完備,而省市級生態環境監測力量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突出。
多位代表、委員聚焦本地實際,提出進一步夯實地方相關監測評估力量,補齊監測短板。
陶曄璇建議,新建“上海市環境新污染物篩查監測評估與標準研究重點實驗室”,編制相關監測方案,制定相關技術指南。以新建實驗室為核心,成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公共檢測與服務平臺,開展新污染物監測與分析,并幫助小微企業減少因環保設備缺失、資質不完善而造成環境污染的風險,降低企業的環保成本,提升治理效率。
農工黨四川省委會在提案中提出,全氟化合物監測技術、設備要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其建議,相關職能部門應盡快形成針對新污染物監測的技術規范,同時結合相關科研單位及高校的技術力量開展系統培訓,從而有效服務于新污染物詳查工作。
柴寶峰則提出,應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的新污染物識別、監測與評估能力,助力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加強治理技術創新,全方位打造新污染物治理保障支撐力量;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信息化平臺,提高智能化管控水平;強化監測能力建設,重點提升水源地、城市供水系統新污染物風險監測評估能力;成立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專業技術機構,加強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和新污染物環境監測技術保障能力。
文章轉載自 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薛麗萍,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