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近日公布的第一批典型案例中,5個案例均與“水”有關。其中,甘肅張掖、河南三門峽存在違規取水、挖湖造景等問題,被督察組點名通報。
業內專家表示,“違規取水”“挖湖造景”似乎成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頑疾”和“常見病”,猶如當年長江的“化工圍江”。
違規取水為什么不能小覷?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要素。作為承載全國12%人口、50多個大中城市供水任務的黃河,水資源總量僅是長江的7%,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卻高達80%,遠超40%的生態警戒線。
水資源短缺是制約黃河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矛盾。
然而,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水從門前過,誰引都沒錯”的錯誤觀念導致沿黃各地無序、無度引水。過度索取黃河水資源,讓黃河流域地區用水矛盾日益尖銳。
正是為了緩解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國家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實行統一調度,并強調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四水四定”原則,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表示,這是對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根本要求。區域發展規劃和生產力布局必須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基本前提,實現水資源的安全供給與可持續利用。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方案》,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作出明確規定。其中特別強調要從嚴控制建設引黃調蓄工程、堅決遏制“造湖大躍進”。
然而中央三令五申,一些地方卻明知不可為而要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指出,部分地區違規取用黃河水,將水資源用作他途,加大水資源緊張狀況,加劇了生態環境風險。
督察組通報指出,甘肅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長期以來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人水、地水矛盾突出,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然而張掖市甘州、臨澤等區縣多次違規取水作為人工景觀,30余處人工水面存在違法違規問題,水域總面積達6000余畝。
圖為2023年11月24日,督察組現場督察發現,蘆水灣景區建有人工水面
“沒有充分考慮到黃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壓力,這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背道而馳?!鄙鷳B環境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黃河流域局”)相關處室負責同志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
《黃河保護法》特別規定,黃河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嚴格控制黃河流域以人工湖、人工濕地等形式新建人造水景觀,黃河流域統籌協調機制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斑@些要求都傳遞出國家嚴禁地方脫離實際、違規建設人工湖的決心?!?/span>
挖湖造景真的美了環境嗎?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通報指出,甘肅張掖、河南三門峽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違規挖地造湖,未批先建人工景觀問題。
其中,三門峽城鄉示范區以河道生態修復之名,違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嚴重破壞河道附近耕地、林地等原生地貌,總挖方量約27萬立方米,且未經許可違規取用黃河水25萬立方米,形成約450畝水面、9個人工島嶼的好陽河濕地公園。
圖為2023年11月5日,督察組暗查發現,違規占用耕地建成的好陽河濕地公園
有網友認為,挖湖造景涵養了水源、美化了環境,還可以發展生態旅游,有何不可?
優美的生態環境人人追求,但應該在守法的前提下。
廣東越啟蘭律師事務所生態環境合規中心主任盧清彬律師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在黃河入河口處違規修筑土壩圍堤、挖湖造景,違法占用耕地乃至基本農田,既無視黃河全流域保護的需要,又踩了違法占用基本農田的紅線。”
同時,對環境質量的改善不能只顧局部,以犧牲整體為代價。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挖湖造景對生態功能的影響是顯著的。”黃河流域局相關處室負責同志表示,挖湖造景改變了原有水系自然生態功能,擠占了生態、生活、生產用水,使本已嚴重缺水、生態脆弱的黃河雪上加霜。
一份針對黃河流域生態功能的評估報告指出,人工水體增加影響了原有自然河流和濕地的生態功能,部分水庫截流造成河流干流斷流干涸、部分湖泊萎縮,使得物種生境破碎化加劇。部分景觀水體占地面積大,加劇了局部區域水資源緊張。
只看見眼下變美,忽視了長遠的負重前行;只在乎當前局部的變化,不顧及系統生態的惡化,這樣的觀念是不是一種短視?
北京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GEI)項目主任彭奎表示,濕地公園的生態價值是建立在本身是濕地,有正常自然環境基礎上的,可以適當地維護以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如果“憑空生造”人工湖,則會改變自然狀態,更會破壞濕地生態和動植物棲息地,對鳥類等種群生存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違規挖湖造景破壞原生態,本身不會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屬于以生態破壞為基礎的旅游?!迸砜f。
盧清彬認為:“從通報的情況看,三門峽和張掖的案例都屬于只顧開發不顧環境、只謀局部和當前、不謀全局和未來的違規違法行為,也是違背高質量發展理念的錯誤行為?!?/span>
問題較為普遍的原因何在?
“違規取水”“挖湖造景”為什么在黃河流域會“大行其道”且“久拖不決”?
業內專家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背后或許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守水有責、管水擔責、護水盡責的意識不夠,依舊習慣于靠水吃水。水流過自家門,不留一點,不多用一點吃虧了的想法依然存在。因此,才總有“管你批不批,不用白不用”或明或暗的取水招數,都想在自家地盤把水存起來。
另一方面,“看得見的景觀才是‘綠水青山’”錯誤政績觀作祟。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個別地方依然存在形式主義之風,尤其是熱衷于把“人工造景”等同于“生態修復和保護”,不顧當地實際情況,違背自然客觀規律,甚至違反國家規定。“沒有湖挖湖”“沒有景造景”,這都是形式主義問題的新形式和新表現。
彭奎表示,要關注“違規取水”“造湖取景”背后的驅動動機。打造濕地公園、城市花園是看得見、瞧得著,擺在明面上的公共工程,能夠爭取到項目、資金和老百姓支持,更容易留下“造福人民”“服務百姓”的好名聲。
“三門峽的案例不像其他案例一樣‘赤裸裸地’直接破壞生態或污染環境,而是包裝成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的面目,以河道生態修復之名,行違規違法之實。對于這類打著生態名義的行為,更應該警惕、懲處,以儆效尤?!北R清彬說。
事實上,以生態修復的名義人工造湖,并不符合國家“以自然修復為主”的大政方針。違規修建的人工湖同質化嚴重,與建設投資、用水、維護相比,所謂的生態旅游帶來的收益杯水車薪,浪費了本應該改善民生的資金。與其花大價錢人造景觀,不如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改善民生、修復損害的生態上,或者教育、科技等領域上。
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人人都渴望居住在優美清潔的家園里,但要用系統觀進行科學謀劃。城市建設要算綜合賬、算長遠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更不能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違規取水”“挖湖造景”等“生態形式主義”好看一時,貽害長久。別真等到后果積重難返才悔不當初,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又一次及時地敲響了警鐘。
文章轉載自 中國環境 作者:中環報記者張春燕 中環報記者綦健,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