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既事關百姓衣食住行,更關乎國民經濟基礎,在國民經濟體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此,要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近年來,各地優先推動傳統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取得了積極進展,如浙江省寧波慈溪橡膠、紹興柯橋印染、金華蘭溪紡織等傳統產業均成功實現了高品質、可持續發展。但筆者在工作中發現,一些地方的傳統產業集聚區現狀與綠色化發展要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筆者認為,要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讓傳統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與高水平保護同頻共振,不斷提升含綠量、含金量、含新量,需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堅決還清欠賬,持續“騰籠換鳥”。一些地方的小五金加工、廢舊金屬回收利用、塑料造粒等傳統產業集聚區,發展起點低、基礎條件弱、環保歷史欠賬多,必須立足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治理,并建立起動態清單制度。具體而言,對具備轉型條件的上規模企業,應積極扶持、樹立標桿;對升級意愿強烈的企業,應鼓勵整合、改造提升;對一批環保不達標、污染嚴重的落后企業,要堅決減少低水平的無效供給,“騰籠換鳥”為優質企業騰出發展空間。
嚴把準入門檻,擦亮綠色招牌。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要結合區域環境質量現狀,從空間布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等方面進行統籌謀劃。既要繼續突出傳統產業的發展優勢,又要展望未來不斷強化“綠色”基因。對已有項目升級改造過程要加強源頭監管,明確新建項目相關設施、工藝路線應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對新上項目要立足當前最新生態環保要求,力爭上水平、上檔次。堅決杜絕因一時發展沖動鋌而走險,以“偷梁換柱”“化整為零”等方式,繼續縱容國家明令限制或淘汰的工藝和設備上馬。
強化基礎配套,提供過硬服務。環境基礎設施配套水平決定了傳統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基礎和潛力,必須因地制宜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并提升運營水平。例如,對于化工、制藥類產業集聚區,要依據產業特色和特征污染物,適度超前配套建設處理工藝可靠、處理方式靈活的污水處理廠,并加強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及維護;對于陶瓷、碳素類產業集聚區,要大力推進天然氣或煤層氣管線建設,加強用氣保障,加快淘汰中小型煤氣發生爐,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對于電鍍、熱鍍類產業集聚區,則可規劃建設集中式電鍍、熱鍍廢水處理站有效處理重金屬污染。
提升管理水準,助力持續發展。推動傳統產業集聚區綠色發展,還需不斷探索先進監管和幫扶方式。比如,按照產業集聚區布局特點,探索建立企業特征污染物“指紋庫”,針對不同類型企業不同環境風險點,實行分類監管、差異化監管;加大環境幫扶和執法力度,推行“環保管家”服務,對重點排污單位進行全面細致的幫扶檢查;實施“店小二”式服務,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但注重現場指導、解決問題;提升科技化精準化執法水平,實現重點環境污染單位自動監控設備安裝、運維、聯網全覆蓋,區內主要排污節點統一安裝流量計和視頻監控,并輔以微型環境質量監控設備,確保集聚區始終維持高水平監管、高水平保護。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既不能罔顧原有產業優勢而一味追求高端,更不能將傳統產業簡單當成“低端產業”強制退出,而是要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推動傳統產業成為我國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重要基礎,在全球產業鏈中保持有利的地位和持續的競爭力。
文章轉載自 中國環境報,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