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會期間,城市與園區“碳經濟”發展論壇于9月3日在京舉行。會上,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陽平堅聯合發布了“中國城市雙碳指數”。
據悉,本期城市雙碳指數的評價目的,旨在通過科學評估城市“雙碳”態勢,識別各地“雙碳”治理工作優勢、重點、難點和潛力;立足各地自然資源稟賦,結合自身產業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找準定位,識別難點,抓住重點,結合自身潛力和優勢推進工作;完善社會參與和市場激勵機制,調動各方力量廣泛參與,助力全國“雙碳”行動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進;梳理各城市在“全國一盤棋”實現“雙碳”目標中的進展,也有助于國際社會加深對我國“雙碳”工作的理解。
該指數報告指出,2021-2022中國城市雙碳指數前十分別是:深圳、成都、青島、北京、寧波、武漢、廈門、昆明、上海、廣州。其中,東部地區占據七席,西部地區占兩席,中部地區僅占一席。成都、深圳、昆明以其清潔的能源消費結構、較為綠色低碳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優良的碳排放水平及減排趨勢而處于“低碳發展領先區”。
圍繞城市雙碳發展主要進展,該指數報告概括出了以下幾方面:一是分布式光伏加速發展,成為東中部能源轉型的新亮點。分布式光伏建設正在由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向浙江、江蘇、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擴展。二是110個參評城市的減排趨勢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63個城市“十三五”碳排放強度下降幅度達到或超過國家下達各省的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三是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大幅提高,提前達到“十四五”目標。110個參評城市2022年新能源車平均滲透率為23.6%,雖然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相比2021年的12.2%的平均滲透率,大幅增長93%,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提前達到國家“十四五”20%的目標值。四是部分城市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開始呈現脫鉤趨勢。其中既包括一、二線經濟發達城市如上海、深圳、武漢、鄭州等,也包括一批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如淄博、三門峽、延安等。
指數報告認為,當前城市雙碳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城市的降碳和減污工作尚待更好地協同;重點城市達峰目標和“雙碳”行動路徑有待進一步明確;多重目標下碳排放控制難度加大,碳排放占比偏高的工業大市表現不盡人意;能源統計披露不足,碳排放披露制度有待統一。
指數報告建議,“雙碳”目標是從全國整體來謀劃的,既不能搞齊步走、一刀切,也不能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各城市應在全國一盤棋中找準自身定位,抓住可再生能源相關產業帶來的歷史機遇,推進能源替代、工業脫碳、低碳建筑、交通和無廢城市建設,擴展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碳匯,協同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具體而言:建議各地基于自身條件明確碳達峰目標,細化工作時間表和路線圖;促進分布式能源開發與新基建深度融合,通過多能互補及源網荷儲一體建設加速推進能源低碳轉型;挖掘企業節能減排潛力,推動工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明確傳統燃油車禁售時間表,推動新能源車和節能車普及;規范城市能源和碳排放統計,加強信息披露制度;以生活垃圾分類為抓手,助力居民生活綠色轉型和零碳社區建設。
指數報告還建議,要促進東部城市高度聚集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與西部地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對接,形成東西部結對幫扶聯動發展的格局,協力推動“雙碳全國一盤棋”在城市層面落地。
文章轉載自中國經濟網,如有侵權,可聯系我們刪除。